来源:@经济观察报微博
6月30日晚,上海证券交易所官网更新一则信息:成立仅五年的国产GPU“独角兽”摩尔线程智能科技(北京)股份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摩尔线程”)科创板IPO申请正式获受理。这家被业界称为“中国英伟达”的芯片企业,拟募资80亿元投向新一代AI训推一体芯片、图形芯片及AI SoC研发项目,标志着国产GPU赛道迎来首个冲刺科创板的头部玩家。
五年狂奔:从“复仇者联盟”到全功能GPU领跑者
摩尔线程的崛起堪称中国芯片创业潮的缩影。2020年,时任英伟达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的张建中,携原英伟达GPU架构师张钰勃、生态建设核心推手周苑等核心团队,在北京中关村悄然创立摩尔线程。公司核心研发人员超50%来自英伟达、AMD、微软等国际巨头,平均行业经验达15年,这支“复仇者联盟”仅用11个月便完成首颗全功能GPU“苏堤”的流片,创下国产GPU研发速度纪录。
技术路线选择上,摩尔线程选择“全栈突破”战略:其自研的MUSA架构集成AI计算、图形渲染、科学计算、视频编解码四大引擎,打破国产GPU长期偏科AI算力的局限。2022年推出的消费级显卡MTT S80成为首款支持DirectX 12的国产显卡,可流畅运行《黑神话:悟空》等3A游戏大作;2023年发布的夸娥(KUAE)千卡智算集群,则支撑起千亿参数大模型训练需求。截至2024年底,公司已形成覆盖桌面级(MTT S系列)、数据中心级(MTT T系列)的完整产品线,信创市场占有率突破60%。
资本豪赌:80亿募资背后的“生死时速”
招股书披露的财务数据显示,2022—2024年,摩尔线程营收从0.46亿元飙升至4.38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208.44%,但同期净利润亏损分别为18.4亿元、16.73亿元、14.92亿元,三年累计亏损近50亿元。研发投入占比持续超300%,2024年研发费用达13.59亿元,占营收比重309.88%。
为突破美国“实体清单”封锁,公司被迫将晶圆代工从台积电转向中芯国际,7nm以下制程获取受阻后,张建中曾在内部信中坦言:“这是创业以来最黑暗的时刻。”
资本市场的押注却愈发激进。成立至今,摩尔线程已完成6轮融资,累计募资超65亿元,投资方涵盖红杉中国、腾讯、字节跳动、中移资本等产业巨头。此次IPO前,公司Pre-IPO投前估值已达246.2亿元,位列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第261位。
生态突围:从“兼容CUDA”到“万卡集群”
面对英伟达CUDA生态300万开发者的绝对优势,摩尔线程选择“兼容+开源”双轨战略:其MUSA架构通过代码移植工具MUSIFY实现CUDA代码零成本迁移,目前已适配超千款应用;开源社区方面,公司先后开源音频大模型MooER、推出OpenCV-MUSA计算库,吸引超10万开发者入驻。
在算力基建层面,摩尔线程正构建“万卡集群”护城河。2024年,其夸娥智算集群从千卡升级至万卡规模,采用自研的MCCPlatform算力管理平台,实现GPU利用率提升40%、故障恢复时间缩短至5分钟以内。该集群已服务智谱AI、百川智能等头部大模型企业,在2025年DeepSeek-R1模型推理需求爆发中抢占先机。
摩尔线程的冲刺恰逢国产GPU历史性机遇期。IDC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中,国产算力占比已从2022年的15%跃升至40%,预计2025年底将突破50%。政策层面,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二期将GPU列为重点支持领域,上海、北京等地相继出台专项补贴政策,对国产GPU流片费用给予最高50%补助。市场需求端,英伟达H20等特供版芯片出口受限,催生出巨大替代空间。
尽管势头迅猛,摩尔线程仍面临三重考验:技术层面,其GPU硬件性能与英伟达仍存在2代以上代差,需通过软件优化弥补;生态层面,MUSA开发者数量不足CUDA的0.5%,应用场景覆盖度有待提升;商业化层面,2024年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高达98.16%,64亿元存货中跌价准备超7000万元,显示客户集中度与库存管理风险。
根据规划,80亿募资中19.8亿元将投向AI SoC芯片研发,其“长江”系列芯片已集成CPU+GPU+NPU+VPU异构架构,并拿到多家车企智能座舱订单,试图在汽车芯片领域开辟第二战场。
摩尔线程正以“技术全栈化、生态开源化、应用场景化”为武器,向全球GPU格局发起挑战。正如招股书扉页所写:“国产替代没有捷径,唯有以时间换空间,以资本换技术。”摩尔线程的五年狂奔,恰是中国芯片产业突围战的微观缩影。
(作者 万佳)
发表评论
2025-07-02 03:49:44回复
2025-07-01 20:41:51回复
2025-07-01 20:32:08回复